23项举措!大连打造国际一流口岸

8月15日,在“优化营商环境 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发布会上,大连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副主任吕其鹏介绍我市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大连口岸聚焦“六个建设”和《提升清单》目标任务,坚持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立足发展实际,聚焦企业关切,围绕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发力,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2025年,是大连入选全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的第三年,也是攻坚提升之年。今年的专项行动围绕“强化政策供给、促进物流畅通、优化监管模式、推进互联互通、促进降本增效”5方面提出23项务实举措,在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更优口岸营商环境激发活力、应对冲击、稳定增长。
强化政策供给方面
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叠加改革成功落地,国产船供燃料作业流程由传统的“两进两出”简化为“一进一出”,为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供船业务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效破解国产燃料油转罐作业难题。

出口锂电池检验监管模式持续优化。围绕锂电池出口企业的实际诉求,创新推出“出口锂电池循环包装检验模式”,破解传统塑料包装箱一次性使用成本高昂的难题,该模式今年已累计使用循环包装箱超19万箱次,帮助企业节省成本3800余万元,推动绿色包装与节能降耗并行发展。
促进物流畅通方面
今年6月,“空侧直通”货物监管模式在大连正式落地,较以往减少了国内提货、短驳运输等操作环节,整体运输时间由4天缩至3天,节约成本 50%以上。大连机场推出的粤湘连“陆空联运+空侧直通”运输产品入选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物流领域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大连—莫斯科”TIR 国际道路运输线路正式开通。该线路采用“TIR公约+公路直达”模式,无需开箱查验,运输时效大幅提升,仅需 6—7 天即可抵达,较传统海运缩短约 20 天,较铁路运输缩短约7天,开创了中国东北港口城市依托TIR体系直达欧洲腹地的全新物流模式。

优化监管模式方面
绿色贸易创新发展多维突破。我国北方港口首次国产保税绿色甲醇燃料“船对船”加注在大窑湾港区顺利完成;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码头成功实施;大连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签约落地大连自贸片区启动运行。

出口农食产品“批次检验(检疫)”改革试点在大连落地。该模式实施后,对符合要求的产品,首次现场检查合格后,即可通过审核单证及申明实现快速放行,有效缩短企业货物周转周期,精准满足农食产品企业快速通关需求。
推进互联互通方面
拓展大连智慧口岸服务平台功能,持续提升智慧口岸服务质效。今年以来,大连智慧口岸服务平台先后上线大连口岸境内运费公示、机坪直装直提线上预约等功能,从申报关税减免、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功能上线以来,累计助力企业扣减运费230余万元,减税近30万元。目前大连智慧口岸服务平台共实现 200余项应用上线,持续为企业提供口岸便利化服务。

口岸各查验部门同向发力,提升智慧监管水平。海关搭建“云影·巡验”实时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建设业务运行智慧监控中心;海事建设智慧监管系统、推广海事通APP;边检推出“边检即时通”、研发应用“海港勤务锚地信息管理系统”。各单位围绕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等方面做实事、求实效,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促进降本增效方面
开展大连口岸环节收费专项整治行动。会同纪委监委、发改、交通、商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多维度摸排,共摸排企业3000余家,分类建立企业名录库并向社会公示,初步制定完成涵盖港口、机场、堆场、船代、货代、报关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收费目录清单,开展企业价格监督检查200家,为规范企业收费行为、强化口岸收费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AEO企业联合激励。《大连市关于对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实施联合激励若干措施》正式出台,从强化业务赋能、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优化保障服务三个方面提出15条激励措施,助力我市AEO企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下一步,大连口岸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建设现代化国际一流口岸为目标,以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为重要抓手,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口岸工作的落脚点,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构建“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门户”和“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新高地。

文字:毕重伟
资料:大连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图片:雪林 部分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姜赟 柳铭航 何鑫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侯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