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颂和平
巨幅中国画《和平颂》、毕加索的油画《带鸟的步兵》、傅抱石的山水画《迎客松》、于非闇的中国画《牡丹双鸽》、蒋兆和的中国画《小孩与鸽》、吴为山的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上,“和平主题”的佳作精彩纷呈。
此次展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举办,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近80件跨越百年的艺术珍品,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艺术门类。它们穿过历史的烟云,在水墨交织中,绘写人类对和平的永恒期望。
传达对和平的祈愿
一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吴为山的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这件作品通过刻画东西方两位圣贤——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遇,用跨越时空的对话,表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而和平则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期待与殷切向往。
展览以“和平颂”命名,源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收藏的经典画作《和平颂》,这幅画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观众在中国画《和平颂》前驻足。本报记者 孟黎 摄
1955年,为庆祝世界和平大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由齐白石、何香凝、于非闇、王雪涛、田世光等14位画家合绘,陈半丁撰写题跋,郭沫若题写“和平颂”三字。这幅画描绘了牡丹、桃花、月季、玉兰、蔷薇、菊花等数十种花卉植物和15只和平鸽,不仅斑斓夺目,气势恢宏,而且寓意丰富,讴歌了和平与友谊。尤为珍贵的是,这幅画采用中国传统工笔双钩填色、没骨点染以及小写意的手法,营造出欣欣向荣、安静祥和的氛围。虽姿态多样、不拘一格,但在众多名家统筹下,风格统一,浑然天成。
静静观展,能深深感到,和平是永恒的呼唤与信念。陈大羽的中国画《和平万年》苍朴简淡,插在花瓶里的荷花、开花的万年青,相互呼应,气韵生动。莫晓松的中国画《春光无际颂和平》上,春光满园,草木葱茏,丹顶鹤引颈高歌,似在吟唱和平的颂歌。
穿越时空的和平使者
漫步展厅,不难发现,许多艺术品都描绘了鸽子。
众所周知,这种美丽的鸟儿,是和平、友谊的象征。而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则始于毕加索。
1940年,一位老人来到毕加索的画室,请求他画一只鸽子,纪念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毕加索怀着悲愤心情,画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作“和平鸽”。由此,鸽子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此次展出的毕加索油画《带鸟的步兵》中,就有一只洁白的和平鸽。这幅创作于1972年的作品,采用了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语言,解构战争符号,堪称毕加索晚年经典之作。画面中步兵左手支撑着长剑,正在给栖息在剑柄上的白鸽递去一碗水。似有一丝温情,但战争的冷酷不言而喻。步兵下眼睑布满皱纹,眼神空洞而疲惫,充满战争之殇。士兵与和平鸽的意象,形成强烈张力,直指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观众在观看油画《带鸟的步兵》。本报记者 孟黎 摄
齐白石的中国画《百花与和平鸽》创作于1952年,采用的则是写实主义手法,画面静谧安详。这幅画为祝贺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而作,深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祝愿。齐白石晚年关注和平,鸽子成为其花鸟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为传神表达鸽子的形态,他饲养鸽子,通过喂食、喂水以及打扫鸽舍,深入观察鸽子的各种体态和神韵。1955年,齐白石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
齐白石曾指出,毕加索画鸽子,着重表现翅膀的振动感;而他描绘鸽子,力求在静止的翅膀中,透出动态的振动感。虽然创作手法不同,构思和风格不同,两位艺术巨匠用画笔诠释了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白鸽衔起的不只是橄榄枝,更是文明的相通与交融。
作为和平的使者,鸽子成为艺术家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蒋兆和的中国画《小孩与鸽》中,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孩童与白鸽互动的温馨场景,传递出战后代际和解的希望。袁晓岑的雕塑《和平》中,女孩手捧鸽子;苏立群的雕塑《呼唤和平》,把战争时期的报纸版面与鸽子形象融合;这些作品都传达出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与希冀。
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英雄者,国之干。”崇尚英雄,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礼赞英雄从来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艺术家用画笔塑造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致敬英雄,彰显精神。这种题材的作品在展厅中最引人瞩目,不少家长在画作旁给孩子讲述英雄的故事。
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英勇事迹。1938年,为掩护大部队撤离,她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当被逼到乌斯浑河畔时,面对绝境,毅然踏入冰冷的河水,集体殉国。这八位女战士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这幅画在中国画人物绘画的语言上有较大突破,有机结合了中国传统水墨和写实笔法。画面定格在暴风雨来临的瞬间,阴云密布、寒风呼啸、大浪滔滔,眼神决绝、坚毅的女战士处于苍茫天地与山石间,尤为悲壮。画面左前方有大面积水的表现,借鉴了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层波叠浪。人物线条厚重有力,有很强的雕塑感,“产生纪念碑样的艺术感染力”。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
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5位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在寡不敌众情况下毅然砸枪跳崖的那个瞬间。他们伟岸的身影,将时间永远定格在1941年秋。这幅作品采取了仰视构图法,以雕塑造型将“五壮士”屹立在山巅,并与远山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顶天立地、宁死不屈的磅礴气势,体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人物形象塑造和周围环境连在一起,给人以烈士与山河同在之感,瞬间壮举升华为永恒史诗。
细细观看英雄人物画作,那种“崇高感”让人潸然泪下,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似在画面跃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当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有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巍然屹立。
让历史照亮未来
回首往昔,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幸福安康的生活。许多艺术家通过直接绘写和平时代的美好生活,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珍视和平的共同心声。
黄胄的中国画《维女奔马》描绘了维吾尔族少女与伙伴们策马狂奔的场景,这是他长期扎根新疆生活所得。艺术家采用了独特的速写式笔法,展现出强烈的力量感与速度感。人物表情自然天真,充满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整幅画激情奔涌,洋溢着青春活力。
黄永玉的中国画《朝荷》色彩斑斓,大写意笔墨率性洒脱,描绘了清晨荷花绽放的蓬勃朝气,充满了个性和生命力。邵大箴曾评价说:“黄永玉注重色彩,色彩非常强烈。传统的国画强调笔线、润色,而黄永玉则将色彩和造型都融入国画中。”这种独特的画风,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欧洲画家的风格,又保留了传统国画的精髓。
这幅艺术家的代表作构图奔放不羁,色彩层次丰富,于不规则中见井然,又颇有睿智诙谐的情趣。漫步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轻松自如,不拘一格。生活之美,艺术之趣,尽在眼前。
高钟炎的水粉画《石林盛开团结花》聚焦云南昆明石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再现了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节庆时的欢歌笑语。人们身着民族服饰与运动服,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烘托了团结和谐的氛围。
这些以和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庄严回望,更是以视觉艺术激活当代和平基因。历史告诉我们,纪念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是为了守护真实记忆,捍卫世界和平,开创更美好未来。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孟黎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