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重启”,续写传承创新篇章

2025-04-24 20:36:00     阅读量:0

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恢复骨伤学院独立建制。40多年来,在几代骨伤人的努力下,骨伤学科一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学科,并创造了独特的南少林现代骨伤科思想体系,形成了南少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思想流派。

4月17日下午,“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主流媒体记者团实地探访福建中医药大学,了解该校中医骨伤科学学科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个在全国首开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科,是如何写好“传承”与“创新”篇章的?

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老物件……走进中医骨伤学科展览室,骨伤学科历史跃然眼前。

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负责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李楠介绍:“中医骨伤学科是在传承南少林骨伤著名医家林如高医疗经验和专长的基础上,为培养新一代中医骨伤科专业人才而成立的。遵照周恩来总理‘将他的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的指示,1975年福建省卫生厅先后派张安桢、王和鸣等与林子顺医师一起整理中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林如高先生的正骨经验。1978年,张安桢、王和鸣调入福建中医学院后,在林如高老先生的支持下,于1981年4月在全国首先创办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在全国产生影响,中医骨伤学科应运而生。”

林如高向张安桢、王和鸣和林子顺等传授骨折手法整复的要领和经验

学校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1985年获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5年被批准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0年第三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学科,同年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颁发王和鸣教授“中医骨伤名师”称号

2017年,因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学校撤销骨伤学院二级党委建制,骨伤学院教师并入中医学院,成立中医骨伤科学教研室,但这并不影响骨伤学科前行的步伐。中医骨伤学科立足于南少林骨伤流派传统,将禅、医、武完美结合,共同构成了该学科的鲜明特色。

南少林骨伤流派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及服务社会等活动

据了解,该学科在传承南少林骨伤流派传统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力学等多学科融合实现系统性创新,结合AI技术研发骨折复位模拟系统、手法整脊数字化平台及疾病预警模型,实现传统经验的智能转化并得到创新发展。

李楠表示:“学科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在培养现代骨伤人才上,学科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创新性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实践教学,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智慧课程群,增强教学互动与实效。增设南少林特色课程,融合传统骨伤技艺与现代医学理论,强化学生文化底蕴与专业技能。实施“科研进课堂”,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同时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推行“3+2”联合培养模式,校院深度合作,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这一体系通过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科研反哺和临床深化,培养了一批批思想正直、专业过硬、技术拔尖的新时代骨伤专业人才。

李楠教授当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据悉,该学科一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内伤学》《骨伤科影像学》主编单位,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单位,第二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拥有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重建生物力学实验室等;2021年,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教材与专著

当天,主流媒体记者团还走进该校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证研究基地、康复产业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共同探访了新时代中医学教育的使命与贡献。(学校供图)

海峡教育报记者 郑琳琳 通讯员 林舒 许烨婷

来源:海峡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