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炉火淬匠心 全国劳模这样“炼”成

在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板材事业部第一炼钢厂的炼钢车间内,火红的钢水在转炉中翻涌,洋溢着制造业的蓬勃生机。车间主控室里,45岁的张红军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目光如炬。走上荣誉台,他是今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之一,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工匠、江苏省特级技师、江苏省首席技师;走向生产线,他是车间副主任,更是不懈追梦的钢铁匠人。二十余年的执着与专注,他在炙热的炉火旁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
2001年,怀揣着对钢铁事业的热情与憧憬,从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钢铁冶金专业毕业的张红军入职南钢。拉板车、捡钢渣,一遍遍熟悉炼钢操作;日复一日紧盯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练就精准掌握出钢时间的“火眼金睛”……从最基础、最艰苦的炉前工干起,张红军在高温、嘈杂的环境中不断锤炼着过硬本领。转炉炉前工、主操工、炉长、大班长等身份的转换,一路见证着他的成长。
然而,对张红军来说,“会炼钢”还远远不够。自投入炼钢事业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超越“会炼钢”的界限,向技术高峰发起挑战。“要把钢炼成、炼好,这是钢铁人的责任和使命。”在他看来,只有拥有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工艺技术和稳定的操作,以及不断创新的人才团队,才能为一个个大国重器提供强力支撑。
在钢铁行业中,9镍钢被誉为“钢铁界钻石”,在零下160℃的超低温环境中仍能保持卓越韧性,对全球能源输送存储意义重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9镍钢完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为改变这一局面,南钢开启镍系钢的研发征程。研制9镍钢的难点在于磷含量需维持在极低水平。张红军和他的团队挑起重任,聚焦钢水冶炼关键环节,夜以继日持续技术攻关。终于,历经无数次试验和炼制,他们在全国独创超低磷钢单渣法生产工艺。这一创新不仅终结了九镍钢的进口依赖,更使南钢在这一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如今,南钢已拥有自主生产九镍钢专利技术,并成功研发出3.5镍钢、5镍钢、7镍钢、高锰钢等系列品种,成为我国镍系钢市场中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
专注创新,张红军的脚步远不止于此。在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低成本、低排放和高质量成为企业持续追求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作为南钢技术骨干,张红军带领炼钢团队,以精细化管理为指引,紧盯各类消耗指标,坚持以工艺技术创新赋能企业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多个先进转炉冶炼操作法,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开发出一套高效的转炉煤气回收操作法,促使南钢的转炉煤气回收值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勇夺全国“冠军炉”;牵头组织对影响冶炼周期的制约因素进行逐项攻关,最终实现极致效率冶炼高端品种……近年来,张红军和他的团队陆续申报了“转炉炉衬维护生铁块渣补操作法”“超低磷钢转炉单渣冶炼方法”“一种转炉冶炼高温低磷抗酸管线的方法”等专利,为钢铁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让更多年轻人接过创新的接力棒。”作为一名资深工匠,张红军深知传承的重要性。2013年,“张红军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张红军这位“老师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会不厌其烦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先后培养转炉炼钢工炉长12名,其中多人在全国和省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工作室成立以来,还先后开展了基层微创新、合理化建议、难题攻关、QC活动、超低排放升级改造等课题项目26项,累计获奖22项。
炉火不息,匠心永续。今年4月28日,张红军踏进人民大会堂,以全国劳模的身份接受表彰,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在他的心底交织。那一刻,他肩上扛起的不仅是个人的荣光,更是为祖国多炼高端钢、精品钢的责任。“工作没有终点,只有始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张红军说,全国劳模的荣誉将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面向未来,他对自己的规划早已清晰:既要做终身学习者,总结转炉高效冶炼、精炼深度脱硫等独创工艺,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手册;也要做匠心传承者,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育更多数字炼钢人才。近期,他和团队将重点攻坚抗酸管线钢、镍系钢等高端品种稳产课题。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通讯员 邵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