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悄悄话”,妈妈们细细听
【幸福处方】
编者按
女性作为家庭中的情感纽带,有着独特的凝聚力。她们用温暖的双手,托起生活的琐碎,却常常忘记关爱自己。
由于生理构造与生命历程的独特性,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面临不同的健康问题——育龄期的内异症,更年期的身心不适,老年期的骨质疏松……
又值母亲节,让我们聚焦女性健康,帮助大家学会破译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筑牢自己的健康防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医生查看患者检查报告。新华社发
内异症,别忽视
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育龄女性的多发疾病。数据显示,全球约2亿女性深受其害,不仅给她们带来疼痛,还对生育功能造成影响。但遗憾的是,这一疾病常被忽视。
“内异症是指生长在子宫腔里的内膜‘跑’到了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并引起身体相应的不适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段华解释说,如果把子宫比喻成一个梨,子宫内膜就是梨核里的“梨籽”。在卵巢激素作用下,这些“梨籽”每个月生长并一次性排出,如同子宫内膜剥脱形成月经。如果梨核里的“梨籽”跑到梨核以外的地方,就是内异症。该病是一种可能涉及全身多个部位并且产生多种不适症状的疾病。该病的病灶具有“侵袭性”,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侵犯全身多个部位,如卵巢、子宫肌层、盆腔腹膜,甚至肠道、膀胱、肺部等,若不及时干预,病灶可能扩散,导致盆腔粘连、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增加癌变风险。
育龄期是该病的高发年龄段,约七成患者年龄分布在25~45岁。在不孕症患者中,该病的发病比例更高,约20%~50%的内异症女性合并不孕。
“痛经是内异症最典型的表现,约70%的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即疼痛逐渐加剧,从最初的可忍受发展到需要依赖止痛药。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痛经,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排便痛、经期下腹坠胀等。”段华介绍,对于内异症,公众存在诸多误区。很多患者在青春期出现痛经时未予重视,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直到症状加重或影响生育才就医,此时病灶可能已广泛扩散。还有人认为,绝经后内异症会自愈,所以不要管它。事实上,虽然多数患者在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病灶会逐渐萎缩,但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发生癌变。即使绝经,曾患内异症的女性仍需定期体检,监测身体变化。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也缺乏根治手段和预防方法,因此需要及早发现,尽早干预,以减轻痛苦和不适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段华介绍说,药物治疗是内异症管理的关键,尤其适合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长期控制内异症病灶进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建议尽早怀孕。因为,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抑制异位病灶生长甚至使其萎缩。但对于内异症患者来说,生育以后,挑战并未结束。只要有雌激素分泌和月经周期,异位的子宫内膜就可能再次“蠢蠢欲动”,导致病情复发。所以,怀孕只是使患者病情暂时得以控制,并不能实现根治。若患者因病情严重无法自然受孕,可借助辅助生殖技术,但完成生育后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管理。另外,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并非一劳永逸,也需要注意长期管理。这是因为异位病灶可能像“沙尘暴”一样广泛分布,手术难以完全清除,也无法通过手术彻底根治。
段华介绍,内异症是一种慢性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切勿因症状缓解而忽视潜在风险。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进而获得健康生活。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卫生院内分泌科医生为患者查体。林佳摄/光明图片
更年期综合征,别硬抗
光明日报记者 李春剑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雨轩
情绪不稳定、头痛、失眠、胸闷、便秘、食欲异常……这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可能是女性“第二次青春期”——更年期发出的“健康信号”。
更年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关键转折点,也是每位女性必经的正常生理阶段。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主任白文佩说:“4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在下降,雌激素不断减少,使得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的运行不再游刃有余,会引发一系列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如潮热、失眠、情绪异常、心血管及骨骼健康问题等。”
白文佩提到,当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一旦工作和家庭发生较大变化,比如自己退休或工作节奏突然放缓、孩子顺利毕业进入职场,不再需要父母操心等情况时,往往容易“勾”出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表现。她曾经的一位患者,在退休后清闲下来,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进而诱发心烦意乱、虚汗、乏力等更年期综合征症状。
“更年期是预防老年病的关键窗口期,绝不能简单硬扛。”从长远来看,诸多“老年病”皆是在该阶段萌发的,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数据显示,我国46.1%的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抑郁症状,潮热等血管舒缩症状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若在此阶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会对女性的晚年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倡导:科学干预不仅能缓解当下症状,更能为晚年健康筑牢根基。比如,补充激素可以明显改善更年期症状,而且对骨密度、心血管、认知、记忆等均有好处。绝经后的女性经医生充分评估,在排除禁忌症并把握适应症的情况下,补充最低有效剂量激素,获益远大于风险。不过,激素用药很有讲究,错用、漏服等均可能导致异常出血现象。因此,更年期女性应当咨询专业医生,评估自身情况后,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和随访计划,根据不同阶段调整用药。在用药过程中也一定要定期做好复查。
此外,还要适当运动,以激活生命能量。其中,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抗阻运动可增加肌肉量和肌力。饮食则以均衡为主,重在补足关键营养。特别要注意的是,雌激素下降容易导致骨质流失,每日需摄入1000至1200毫克钙。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含钙丰富且易吸收,豆浆、豆腐等豆类则是植物性钙的优质来源。
还有一点很重要,当更年期女性因潮热烦躁或莫名落泪时,最需要的不是家人、朋友一句“别多想”的敷衍,而是“被看见”的共情。每一位女性应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主动寻求帮助,拥抱更年期的变化。因为调整对更年期的负面认知,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情绪,这也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科学认知、积极管理和社会支持,女性完全能够将这一特殊阶段转化为自我重塑的契机。
骨质疏松,别耽误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闻阳
“妈,您年轻时可有1米68呢!”整理旧相册的小语突然惊呼。照片上的母亲身姿挺拔,与现实中佝偻着背的母亲判若两人。
“现在不行啦——年纪大啦,缩个儿了。”小语母亲略显惋惜。
这个令人心酸的“缩个儿”现象绝非个例。“‘缩个儿’是骨质疏松发出的警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夏维波说,“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骨质疏松症正在威胁公众健康。
“如果身体是一栋房子,那么骨头就是房梁。”夏维波说。骨质由负责吸收骨基质的“破骨细胞”和合成骨基质的“成骨细胞”共同参与调节。他们就如同“拆迁队”和“建筑队”:破骨细胞分解旧骨,成骨细胞构筑新骨。“一拆一补”的过程中,骨质就得到了更新,身体的“承重墙”也越发牢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场博弈逐渐失衡,当“拆迁队”的积极性和工作量远远大于“建筑队”时,承重墙将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形成骨质疏松症。
这场博弈中,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锐减,导致“拆迁队”占据优势,加之各类因素叠加,更受骨质疏松的“偏爱”。一般情况下,女性的骨骼结构通常较小,峰值骨量与男性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妊娠、分娩、哺乳、绝经因素都会导致女性骨量的流失。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1%,女性患病率是男性(6.0%)的5倍多。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51.6%。
但骨质疏松,这位“静默的杀手”,因其早期征兆不明显,往往被忽视。若不及早发现并治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骼疼痛、骨骼畸形,患者容易在轻微外力下骨折,甚至可能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疾病风险。髋部骨折尤其凶险,发生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幸存者中半数永久残疾,生活质量断崖式下跌。
那么,该如何在早期及时发现并预防骨质疏松呢?
“合理的营养和增强抗阻、力量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强健。”夏维波提示,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骨骼健康最为有益,举、推、跑、跳以及“登台阶”等方式可使骨骼更加强健;同时,建议保持均衡膳食,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
此外,体重也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们往往认为,体重过轻的人更容易骨质疏松。”夏维波介绍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体重和过度肥胖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体重过低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与此同时,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风险明显增加。因此,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都有利于避免骨质疏松。
专家指出,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从生活中的小习惯开始,平时付出一些小成本,就能让晚年生活的幸福自由,多一份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0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