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凤庆郭大寨乡:三弦古韵让“指尖技”变“指尖经济”

2025-08-29 12:49:00     阅读量:0

【来源:凤庆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郭大寨乡:三弦古韵让“指尖技”变“指尖经济”

“三姊三妹等等着、四姊四妹等等着,等等着就等等着,大门后头乐等等……”薄雾初散的清晨,凤庆县郭大寨乡干马村的小院里,一缕缕三弦声像山泉般叮咚淌出。三弦制作技艺人李国华抱着刚完工的“弦子”,指尖轻拨,松脂香与蟒皮低语交织,千年彝调在炊烟里回旋。

三弦,彝语称“弦子”,是中国传统弹拨弦鸣乐器,也是郭大寨人婚丧嫁娶、火把节庆里最忠实的歌者。可与笙箫和鸣,芦丝相和,搭配上口口相传留下来的小调,把离合悲欢唱进火塘,把星月山川弹进酒碗。如今,它又成了脱贫户李国华“拨”向富裕的新路。

李国华曾是一名建档立卡的脱贫户,因老人需奉养,幼儿待抚育,外出务工有心无力。两难之间,他把目光投向自小热爱的三弦——让爱好生金。最初,他靠网上的零散视频摸索,做出的琴不是音哑便是开裂,总是不尽如人意。然而这并未击退他的决心,反而激发了他深入学习的渴望,他四处打听制弦技艺、寻师访友,终把彝族老琴师、白族雕刻匠的看家本事一点点“讨”回来。

选料、开料、凿膛、雕刻、蒙皮、上弦、调音,每一道工序李国华都认真对待,力争做到精益求精。选料时,他精心挑选质地优良的木材,只取松木或铁叶蒿树,木纹细若游丝、敲击声清如磬石,确保每一块材料都能为三弦的音质增色;雕刻时,用刻刀精细雕琢,保证纤维完整,让共鸣更通透,做到整弦一木连身,不嵌不胶。蒙皮前,他将网购来的蟒皮在山泉里浸三小时,再以竹片反复刮脂,直至皮厚0.3毫米;绷皮时,用铜钉沿圆周每15毫米一颗,张力保持一致,轻敲鼓面,低频醇厚、中频明亮,高频不炸。调音时,他凭借自己的听觉和经验,确保每个音符调整到最佳状态。优质的木材、精湛的工艺,让李国华制作的三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现在,李国华一个月能制作出5-6把三弦,每把因选料、形制不同,售价也各有差异,但市场价均可达到650元以上,吸引了不少三弦爱好者前来购买。而他大胆探索、延伸制作的果盘、木桌等木作,则像一条枝蔓,把民族技艺的根须扎得更深、铺得更广。

李国华的故事,只是郭大寨乡万千变化中的一束微光,只要善于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就能让民族技艺从“指尖技”变“指尖经济”,就可以让群众从“看热闹”变“唱主角”,就能让乡村经济实现“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可以让本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焕发出独特而持久的光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