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台 | 不是动物园,这个小房子却有400多只野生动物
在云南德宏的青山脚下,藏着一个比动物园还热闹的“动物托儿所”——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这里没有门票,没有表演,住着59种459只“特殊住户”。从会“唱美声”的东白眉长臂猿到自带“烟熏妆”的蜂猴,每个“住户”都有一段逆袭故事。
上午9点,东白眉长臂猿幼崽“春禾”开始了惬意的一天:穿尿不湿、喝羊奶粉、吃香蕉泥,还能跟着妈妈学攀爬。这个出生时仅400克的“糯米团子”,如今已长到1000克,成为中心第3只通过“人工与母猿混养”模式保育存活的东白眉长臂猿。

保育室里的“春禾 王世蕊 摄
“‘春禾’出生以后母猿第二天就弃养了它,为了保证幼猿的存活,我们就采取了母乳与人工混合喂养的模式来保育这只幼猿。目前为止,幼猿生长发育都非常好。我们现在也在添加辅食,在人工喂养的同时,也让它跟母猿学习一些生活的技能,如攀爬、跳跃、采食等。”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滕萍介绍说。

滕萍在给刚满月的“春禾”喂羊奶粉 王世蕊 摄
东白眉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探索出“人工与母猿混养”模式保育幼猿。2021年,该模式首次用于被母猿弃养的“十五”,即白天用羊乳人工喂养,晚上让其接受母乳喂养。
2023年出生的“糖豆”和2024年出生的“春禾”也沿用此模式。这一模式成功解决了“母猿弃仔”后的幼猿保育难题,以及“幼猿回归母猿”的相关问题,不仅成功保育了3只东白眉长臂猿,还为其他种白眉长臂猿救护繁育提供了借鉴。

母亲怀抱里的“春禾” 石喃喃 摄
穿过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饲养园区的大门,好似闯入动物版“向往的生活”:东白眉长臂猿们在他们的“联排别墅”里玩“绳索秋千”,每天清晨用“呼克——呼克——”的叫声唤醒整个园区;自带“白围脖”的白鹇优雅踱步,三索蛇则享受着专属的“恒温理疗房”;蜂猴们住在“树桩套房”里,慵懒地呼呼大睡,时不时伸个懒腰,美美地品尝餐盘里的蝗虫、香蕉等食物。

在攀爬支架上活动的蜂猴 石喃喃 摄

蜂猴们的“联排别墅” 石喃喃 摄

正在进食的褐林鸮
这里的住户有的是被非法捕捉的“获救顶流”,有的是受伤迷路的“落难贵族”。2024年,中心累计收容救护野生动物67种206只,其中包括蜂猴、菲氏叶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照顾好这些特殊的“毛孩子”,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人均“全能选手”:“育儿组”给东白眉长臂猿换尿布、冲奶粉,为猕猴做伤口护理;“建筑队”为蜂猴设计攀爬架,给蛇类定制温控箱。“营养师”们则为黑熊配置蜂蜜玉米饼,为蜂猴制作水果拼盘,为赤麂准备时令蔬菜等,可谓琳琅满目,“众口”能调。

为了扩大白眉长臂猿、蜂猴等珍稀动物的种群,工作人员还当上了它们的“月下老人”。
2021年开始,这些“月下老人”们给适龄的东白眉长臂猿配对,发明“相亲角配对法”,即先分笼观察“猿设”,再安排“约会日”,成功让“毛球”和“跳跳”这对“顶流夫妻”喜提二孩,显著提升了东白眉长臂猿的繁育成功率,成为持续推动东白眉长臂猿保护工作发展的有力保障。

据滕萍介绍,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将持续做好白眉长臂猿的幼猿保育以及成猿的繁育、配对和野化训练探索等工作,为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存续扩展更广阔的空间。
记者:李茂颖
摄制:孔琳清 石喃喃 王世蕊 曾麻干
鸣谢:芒市委宣传部 芒市融媒体中心
统筹:朱思雄
出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