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前的7月23日,一件大事在这里发生……



伟大建党精神与大思政课建设系列活动,今天(23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当下,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时空长河,红色基因在此汇聚激荡,思政育人的时代命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展馆变课堂:让思政教育浸润童心
“孩子们,假如你是一名‘红喇叭’小讲解员,在这座纪念馆里,你会挑选哪一件展品,向游客讲述那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讲台上,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武晓菲向学生们抛出一个个小“任务”。这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一次引导孩子们“寻宝探秘”的旅程——选展品、说理由;挖故事、悟精神;融资源、创新意。

这是当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说课展示环节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了这堂展馆里的思政课,武晓菲做足了功课。她深入学生访谈,设计问卷调研,一次次走进纪念馆实地观摩,只为精准捕捉场馆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融合点”。最终,她将目光锁定在《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她系统梳理了馆藏图文、数字视频、陈列展区等丰富资源,精心构建教学内容。
如何让小学生真正理解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卢湾一中心小学依托毗邻中共一大会址的独特地利,学校通过“红喇叭”小讲解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历史的种子。寒来暑往,孩子们走进纪念馆,参观学习、模拟讲解,对这座红色殿堂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件展品都如数家珍。
武晓菲的这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以“为心仪的展品代言”这一驱动性任务,引导孩子们像小侦探一样深入挖掘场馆资源。他们尝试用课本知识搭建理解的阶梯,去探寻展品背后尘封的故事与爱党爱国情感,将抽象宏大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为一件件实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跨学段协同:构建思政育人新生态
在更高学段,曹杨二中教师郑佳则从“主义的抉择”这一深邃视角切入,带领学生剖析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磅礴伟力。这堂课的背后,是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精心组织的跨学段协同教研。他们通过多次集体备课,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学情。核心议题聚焦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的边界在哪里,教学目标如何精准锚定?场馆资源这汪活水,又如何精准浇灌到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心田?这种深度的协同与碰撞,是“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支撑。
当天,由中共一大纪念馆编辑出版的《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由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联合主编的《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年鉴(2021-2022)》,以及由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专家领衔主编的《先锋:新时代好青年的精神榜样》三本新书首发。作为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项目,“大道丛书”编纂同步启动。
针对青少年思政教育创新,活动还推出两项重点举措:“大思政·融五育·树新人”红色周一实景课堂——黄浦区中小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行动与“向阳而生——全国青少年初心之旅”主题活动启动,促进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介绍,此次系列活动通过成果展示、实践探索与理论研讨,搭建了一个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立交桥”和“协作港”,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新动能。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用好红色资源,让伟大建党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