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我的上合故事②|中国老板王泓久:物流“老炮儿”圆了出海梦

2025-07-27 07:03:00     阅读量:0

青青之岛,亲亲上合。

七月的青岛,红瓦掩绿树,青山连碧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又一次迎来了上合组织国家的重要客人。这一次,客人们是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

再过一个多月,上合组织就将迎来一件大事,举办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天津峰会。这是自2018年青岛峰会之后,中国再次“做东”。

七年,一个轮回。正是在青岛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才有了后来上合示范区的落地建设、加快发展。

上合示范区是带着重大使命诞生的——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

如今,这方热土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走进上合示范区,遇到了中国物流老板王泓久,听他讲述了自己的“上合故事”。

中国老板王泓久:

物流“老炮儿”圆了出海梦

7月22日,上合示范区,阳光洒在路面上,三辆满载中国货的TIR运输车辆蓄势待发。约1万公里,7天时间,就能从青岛到达莫斯科。

故事的第二个主人公,是青岛西海岸利达物流有限公司的老板王泓久。望着远去的车队,他嘴角微微上扬:这速度,放在以前可不敢想!

TIR是什么?

别被这名字唬住,它的全称是Transport International Router(国际公路运输),说白了,就是物流界的“绿色通道”。联合国认证,全球通用,货车过海关“跟刷卡一样简单”。不用翻箱倒柜,也不用排队磨叽,点对点“送到家”,成本还不到空运的四分之一。

王泓久回忆:“以前运货到俄罗斯,边境倒腾跟搬家似的。中国车送到口岸,卸货,再装到俄罗斯车上,人忙马乱,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上合示范区在国内较早推进TIR业务,利达物流是首批“吃螃蟹”的企业。当时,身为物流“老炮儿”的王泓久,已经在行业摸爬滚打了16年,早就憋着一口气想出去看看。上合示范区东风一来,他立马抓住机会。

今年6月,上合示范区的TIR业务又打通了“双向车道”。不仅中国货能快运到俄罗斯,俄罗斯的牛肉、罐头也能搭上TIR快车,直奔青岛,再分发到全国各地。

除了跑运输,利达物流还搞起了“运贸一体”,车队规模也跟开了挂似的。“2023年才15辆车跑跨境,今年直接蹦到116辆!”王泓久感慨,“司机们开着咱中国车,跑莫斯科三环,以前谁能想到呢?”

青岛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合示范区TIR业务跑了169趟,增长245%,货值1.21亿元,涨了329%。中俄、中吉乌、中哈、中白俄,四条线路齐开花。

除了TIR,上合示范区在中欧班列上更是表现不俗:今年6月10日,我国第11万列中欧班列就是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目前,已开通32条国际国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23个国家、54个城市。

面向未来,上合示范区正在打造一个“海陆空铁”全能物流枢纽——上合国际枢纽港。联合国给的港口代码(CNJZH)已经到手,国家级的商贸和空港物流认证也拿下了。

编辑:周艳 王文珏

策划:梁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