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科普:防震抗震6大谣言,千万不要再信了!

2025-05-12 19:52:00     阅读量:0

详情: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而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地震的种种谣言,也是破坏力惊人的“次生灾害”。以下6条常见地震谣言和误区,帮助公众构筑科学防灾的知识屏障。

1.地震前天空中会形成预测地震的“地震云”?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地震云”,“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看似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都只是几种常见的云彩,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科学解释。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2.乌鸦聚集说明要地震?

这种说法没有明确根据。到了冬天,我国很多地区包括北京都会出现乌鸦聚集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冬季城市里气温更高一点有助于御寒,也可能是因为乌鸦代代相传已习惯在该处活动,但这些都与地震没什么关系。

3.某地某时即将发生“X级”地震的消息,宁可信其有?

根据现今地震预测的实际水平,很难做到非常精确地对地震时、空、强度的预测。所谓精准的“地震预测”是不可信的,也是多年反复在各地出现的地震谣言,只不过换成了当地的地名而已。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只有政府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4.高楼越高,地震时越容易倒塌?

地震时高楼是否会倒塌受综合因素影响,楼高只是其中之一。实际上,现代高楼建筑通常采用了规范的抗震设计,包括使用弹性结构、减震装置、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等,这些都能大大降低建筑在地震中倒塌的风险,可以有效抵御地震带来的冲击。换句话说,高楼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其设计和施工质量,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和建材的耐震性,而并非单纯的高度。

5.小地震频繁预示着大地震?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需要综合评判。地球上平均每天都会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只有约 1%的地震能够被人类感知,而其中破坏严重的地震比例就更少了。统计表明,尽管少数情况下小地震之后发生了大地震,但小地震活动和大地震并不存在显著的必然联系,无法作为准确的预报手段。

6.地震时,应迅速撤离?

不能一概而论。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平房,我们可以立即逃往室外开阔地避震,其他情况下则应迅速就地躲避,震后再迅速撤离到空旷或安全的地方。但地震时候也千万不要盲目奔跑。因为,地震时楼房摇晃剧烈,奔跑受到影响;掉落的砖块或物件,随时可能砸伤我们;楼道、楼梯可能已经损坏,道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