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日报·南阳关隘文化探访”走进淅川 “朝秦暮楚”荆紫关 移民精神看鱼关

荆紫关镇古街

盛湾镇移民丰碑

荆紫关镇山陕会馆戏楼
五月的丹江两岸,荆花烂漫,清风徐来。5月17日至18日,“牵手日报·南阳关隘文化探访”活动走进淅川,在荆紫关镇、盛湾镇探访座谈,全市30余位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媒体人,通过实地考察与学术研讨,深入挖掘南阳关隘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为正在创作的当代话剧《南阳关》累积素材。本次活动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南阳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以作家“艺”起来,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注入文化动能。
荆紫关探访:“一脚踏三省”的千年回响
17日下午,探访首站来到素有“豫之屏障”之称的千年古镇——荆紫关。三省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令每一位到访者惊叹——这里“脊倚群山,面临丹江”,南接“鄂之门户”湖北郧县,北连“秦之咽喉”陕西商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交融之地。探访团一行在解说员的指引下,沿着青石板路徐徐前行,徜徉在明清古街,仿佛回到了那个“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的商贸鼎盛时代。
“朝秦暮楚”这一成语正源于荆紫关的历史变迁。作家们了解到,当地人认为成语并非贬义,而是生动诠释荆紫关“早上从秦国出发,晚上就到了楚国”的地理之近,或是“早上被秦国占领,晚上又被楚国夺回”的战争频繁。
探访团一行重点考察了荆紫关的古建筑群:从古关门进入全长2.5公里的“明清一条街”,街上700余间清代商铺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门面房、昼抽夜闭的木板门,以及保存完好的平浪宫、禹王宫、山陕会馆等建筑,无不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古石桥、古码头、梳洗楼、永安城遗址……大家一一寻迹探访。
最令人称奇的是“一脚踏三省”界碑,一块三棱石划分豫、鄂、陕三省辖地。据同行的淅川诗人吴浩雨介绍,古镇正依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清一条街”和“一脚踏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三省货物集散地、旅游胜地和传统手工制品加工中心”。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让这座千年雄关焕发新生,成为淅川文旅的一张名片。一众嘉宾纷纷打卡留影纪念。
鱼关座谈:关隘文化的当代诠释与移民精神
探访团第二站来到盛湾镇鱼关村,这里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也是淅川移民精神的象征之地。鱼关座谈会18日上午举行,著名作家廖华歌、殷德杰,著名剧作家李古娥,作家王建新、鲁钊,南阳大剧院总经理刘红军,以及淅川楚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等3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淅川关隘文化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廖华歌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她连续8年关注南水北调移民的历程,特别强调鱼关村作为“移民精神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她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学艺术作品‘根深才能叶茂’,唯有坚守传统文化的根脉,再吸收现代艺术营养,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让民族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与世界对话。柳亚刀总监制的新编话剧《南阳关》,即通过传统与现代双向赋能,实现从‘民族的’到‘世界的’新跨越。”
殷德杰、鲁钊、唐新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淅川关隘文化的演变脉络。淅川作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早在东周时期就是战略要冲,出土的青铜器堪称“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而荆紫关从战国“荆子口”到明清商贸重镇,再到近代“鸡鸣三省”之地,其文化交汇点的本质始终未变。
淅川籍作家王建新讲述了老关口的活色生香。他说看了荆紫关,又到了鱼关,感受到淅川关隘文化融合军事、航运、商贸与多元文化,其价值不仅在于砖石建筑,更在于“活态”的历史记忆。如今,荆紫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通过考古研究、文旅融合等方式延续生命力。
与会嘉宾以多元视角热烈碰撞出思想火花,对淅川关隘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建言献策,一致认为淅川关隘文化体现在荆紫关这样的军事商贸要塞,也蕴含在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中。淅川楚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纷纷表示,淅川关隘文化的研究宣传应当突破传统军事地理范畴,与移民精神、生态保护等当代议题结合,融入更多艺术表达和文化符号,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南阳关》新编: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本次关隘文化探访活动缘起南阳正在筹备的《南阳关》新编话剧,这一艺术项目由聚橙集团出品,计划首演后在全国及海外巡演。据南阳大剧院总经理刘红军介绍,该剧目将由法国戏剧大师丹尼尔·梅斯吉什执导,力图以“当代舞台美学重构史诗”,在传统戏曲与现代表演艺术的碰撞中探索文化创新路径。
《南阳关》原是中国多地戏曲的经典剧目,讲述隋末唐初名将伍云召及其子伍登的悲壮故事。“新编版本将保留‘复仇与救赎’的核心命题,通过法国导演擅长的荒诞叙事和存在主义解读,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哲学维度。”新编话剧《南阳关》监制渔客说,“瓶子是法国当代的,酒是中国传统的。”
李古娥介绍,剧组将于2025年7月抵达南阳,观看豫剧《南阳关》等传统戏曲,体验中国文化气质。本次淅川之行收集的关隘文化素材,将为剧本注入更多地域历史元素,使伍云召镇守的“南阳关”不仅是一个戏剧场景,更成为承载中原军事文化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恰逢淅川将《楚居丹淅》《英雄渠》两部历史剧搬上舞台,显示了淅川在文旅融合上的有益探索。
当探访团一行站在丹江之畔,看一泓清水北上,他们或许会想起荆紫关古码头曾经的百舸争流,想起鱼关移民离别故土时的回望——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象,共同构成了南阳关隘文化丰富而深刻的精神谱系,等待着被书写,被铭记。
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牵手日报”等活动将聚合文化力量,为城市发展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今日鱼关
淅川关隘文化的多维诠释
淅川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南阳盆地西南边陲,扼守丹江航道,自古便是沟通中原与西北、湖广的水上“咽喉”。
关隘文化在淅川资源丰富。关隘,险要的关口,是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又称关卡。某种意义上,关口既是内外互通有无的进出口,又是保一方平安的要塞。淅川关隘文化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下王岗文化遗址,该遗址揭示了丹江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的深厚积淀。东周时期,淅川更以青铜器铸造闻名,出土的云纹铜禁、王子午鼎等文物成为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印证了淅川作为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塞的繁荣。
丹江航道作为历史上的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与京杭大运河、秦蜀栈道齐名,而荆紫关镇正是这条黄金水道上的关键节点。“一脚踏三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秦楚争霸的焦点,“朝秦暮楚”源溯于此,既形容战争频繁,亦体现地理之近。唐代以后,荆紫关因丹江漕运兴盛,逐渐从军事据点转型为商贸重镇,鼎盛时被誉为“小上海”,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五里长街南北口音交织,堪称古代多元文化熔炉。
在淅川,荆紫关和盛湾两镇关隘历史资源遗存较多。
荆紫关:
军事要塞与商贸重镇的时空见证
荆紫关的军事地位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清嘉庆七年(1803年),清廷在此设副将署(从二品),驻军规模庞大,左营都司、城守营署等机构星罗棋布,形成严密的防御网络。历史上,荆紫关历经白莲教起义、太平军攻伐、民国军阀混战等多场战火,如1798年白莲教攻破关隘,1862年太平军奇袭,以及解放战争中的拉锯战,均凸显其战略价值。
荆紫关镇历史留存比比皆是。
梳洗台:荆子保淅江之湄,巨石浑成高丈许,方五丈。世传唐武后游幸时,梳妆于此。
岞客寺:即法海寺,现存房屋、碑刻较多。
衙署遗址:副将署、左营都司署、城守营署、县丞署等官署建筑虽多已倾圮,但基址与文献记载仍可窥见。
荆紫关街:《淅川直隶厅》载城西北百二十里荆子保,与李官桥街、西坪街、北马蹬街合称四大集镇。
荆紫关渡:《淅川直隶厅》载城西北百二十里荆子里。
盛湾镇:
丹江腹地的关隘遗存与文化密码
作为淅川另一关隘文化重镇,盛湾镇历史遗存丰富。
下王岗文化遗址:位于红山头,涵盖仰韶至东周文化层,出土文物揭示丹江流域早期文明脉络。
回阳观与通岳观:明代唐王朝拜武当山的行宫遗址,千年道观见证宗教与政治的交织。
清代路碑与分水铺:分水村现存清代嘉庆年间路碑,基座存于天然石头之上,记载古代交通网络,在南阳具有唯一性。
徐霞客足迹:明代徐霞客西行武当途经土地岭,其游记为盛湾地理风貌留下珍贵记录。
如今,淅川关隘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已纳入文旅融合战略。荆紫关依托“明清一条街”与三省风情,打造沉浸式历史体验区;盛湾镇结合考古遗址与古道景观,推出文化探源线路。丹江口水库的“中原看海”景观与范蠡文化IP进一步丰富了文旅内涵,吸引众多游客探寻淅川。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淅川36.7万移民的奉献精神与关隘文化交织。鱼关村移民丰碑镌刻16.5万移民姓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丹江生态廊道建设将关隘遗址与湿地公园串联,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双赢互促。
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淅川正推动关隘文化“破圈”。如当代剧场作品《南阳关》,将以现代舞台美学重构史诗,以及《荆紫关》剧目的计划筹备等。关隘文化的守正创新与未来展望正在淅川发生。
文:杨柳 图:杨萌
编辑:辛灵飒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