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龙鸟 辽宁古果
【来源:朝阳发布】
编者按:
4月27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重装归来、盛大开园,景区标志性场馆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焕新呈现,2025块展陈化石闪亮登场,生动展现热河生物群的宏大叙事。
热河生物群处于距今1亿多年的白垩纪早期,是20世纪国际古生物重大发现之一。我市处于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的核心区域,化石种类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地球上已经出现的各个主要门类的生物,出产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昆虫和植物等大量化石,有20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千余种古生物化石,几乎囊括了从中生代到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
今日起,本报记者将以博物馆内馆藏重点化石为线索,为广大市民游客和古生物化石爱好者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触摸远古生命的脉搏,聆听大地深处的回响,感受城市文明的底蕴。首先给大家带来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因为它们的出现,朝阳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中华龙鸟:叫“鸟”却非鸟
走进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二楼的“从龙到鸟——鸟类起源”厅,处在此展厅核心位置的中华龙鸟透过时间的维度似昂首远望。有趣的是,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鸟”的它其实不会飞!叫“鸟”却非鸟,那么它为何被命名为“鸟”?

199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季强博士,研究并命名了发现于朝阳的轰动世界的中华龙鸟。中华龙鸟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遍布全身的丝状绒毛,这也是最初将它命名为“中华龙鸟”的原因之一。关于其是鸟、还是恐龙,在古生物学界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中华龙鸟是世界上第一件被科学界确认的“带羽毛恐龙”。恐龙身上长着羽毛,令古生物界惊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家周忠和博士说:“中华龙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带毛的恐龙化石,带毛的恐龙可以证明鸟起源于恐龙。鸟有毛不奇怪,恐龙有羽毛才是奇特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认为,“中华龙鸟的真正科学意义并不在于是否代表最为原始的鸟类,而是它代表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长有类似羽毛结构的兽脚类恐龙,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羽毛起源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专门从事恐龙研究有“龙王”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学家董枝明称“中华龙鸟等带毛恐龙的发现,燃起了整个古生物界对鸟类起源问题重新认识的激情,激活了当今生物演化领域的一大热点——鸟类起源”。
辽宁古果:未发现花瓣的花
辽宁古果陈列在“朝阳花开——被子植物起源”厅最核心区域。“辽宁古果”是被子植物的果枝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1997年,中国科学家孙革团队先后在北票发现了八块古植物化石标本,研究后命名为辽宁古果。在最初发表在《科学》杂志的报道中,化石所在地层被认定为距今1.45亿年的晚侏罗世,因此辽宁古果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不久后通过同位素测定的方法,该地层被重新认定为距今1.25亿年的早白垩世,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因此,辽宁古果仍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种被子植物。

辽宁古果被称为“第一朵花”,是依据其有果实推断其已经具有“花”这一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但在辽宁古果的化石上,科学家并未发现现今被子植物的“花”所具有的花瓣、花萼和花托,因此其被认为处于裸子植物演化为被子植物的最初阶段。辽宁古果化石的出现,让科学家找到了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繁盛起来的更早的演化证据,填补了植物进化史上关键的一环,破解了困扰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撰稿:韩云波
图片:资料图
编辑:李海龙 陈晓杰
制作:韩耀轮 张舟 吴丹妮
校对:刘志焱 王冬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