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湿地是实验室,天空写青春的歌

2025-05-03 04:00:00     阅读量:0

初夏的黄河口,赵亚杰踩着齐膝的胶靴穿过滩涂,惊起正在觅食的鸟群。她举起望远镜,看到远处的东方白鹳正掠过天际。赵亚杰目前担任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在黄河三角洲的滩涂、湿地上巡护监测候鸟是她的主要工作之一。

毕业来到保护区后,赵亚杰就当起这些候鸟的“户籍管理员”。春季,背着十几斤重的监测设备,蹚潮沟、走样线,观察记录鸟儿行踪;夏季,蹚水踏查湿地,观测候鸟繁育后代的情况;秋季,采集鸟粪样品,加强禽流感检测及防范;冬季,对越冬候鸟进行调查,了解其取食特点、夜栖需求。春去秋来,循环往复,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在黄河三角洲与这些可爱的生灵做了十几年的朋友。

“万物皆有灵。”这是赵亚杰从事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候鸟保护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她在监控影像里看到过太多东方白鹳繁殖、筑巢、哺育雏鸟时的动人瞬间:当看到雌性东方白鹳用喙尖轻轻拨动鸟蛋,她能体会到“新手妈妈整理婴儿襁褓”时的小心翼翼;当3月的倒春寒侵袭黄河三角洲,她会因为东方白鹳趴在巢里一动不动地守护幼鸟的坚持而久久不能忘怀;她还观察到东方白鹳会“夫妻”合力哺育幼鸟,雄鸟捕鱼归来,会轻啄伴侣背羽交接岗位……她时常感到这些灵动的生命值得她用心用情守护。

这种对生命的发自内心的体察,在滩涂调查时转化为她克服各种困难的动力。五月的黑嘴鸥繁殖地,感知到有调查队正在靠近的成鸟群时而俯冲干扰,时而将排泄物砸在队员的遮阳帽上。“它们是在保护雏鸟。”面对这样的情况,赵亚杰只能和队员快速记录巢位后尽快离去,在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鸟群的打扰。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广阔,她和团队用GPS定位每一处巢穴,做好翔实准确的连续动态监测。赵亚杰无数次被问:“行走在滩涂、往返于湿地,风吹日晒,一定很辛苦吧?”她却乐在其中。她喜欢被黑嘴鸥的雏鸟当成一棵树,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她的影子里避暑,太阳再大,她都愿意在这里为它们多停留一会儿;她享受为东方白鹳筑好人工鸟巢的时刻,每多一个鸟巢,就会少一起因抢夺家园而引起的纷争;她还乐于站在海边看着自己曾经放生的候鸟飞去又飞回,它们传回的信号让她与这些生命产生了奇妙的连接感。

在黄河三角洲,每年大概有十几万只鸻鹬类水鸟在春季北迁的过程中来到这里,它们追逐着潮汐觅食,这样的生活习性给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近年来,赵亚杰和团队不断探索利用一些新技术监测这部分鸟类。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保护区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平台已经建成。

目前,黄河三角洲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和丹顶鹤越冬最北界,并于2024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生态保护工作者的合力。”赵亚杰认为,生态保护是一首生生不息的进行曲。当更多年轻人带着满腔热情走进湿地,当卫星信号连缀起全球候鸟的飞行轨迹,青年生态守护者正在用行动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本报记者 殷泽昊 本报通讯员 柳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