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北师大教授陈丽:AI时代,除教学改革,还应关注教育供给侧改革

2025-05-24 20:21:00     阅读量:0

5月24日,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活动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在活动主旨论坛上,谈到如何推动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指出,除关注教和学的改革外,还要关注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教育供给方式要从供给驱动的标准化服务,向消费驱动的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服务转型。

活动现场,陈丽在分享自己的教育观点。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

“有人把人工智能比喻为‘渣男’,因为它‘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陈丽认为,这个形容颇为形象,因为人工智能有其潜力和赋能作用,但我们在真正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现许多困难、问题,这需要大家交流共享经验,共同面对它带来的挑战。

陈丽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教育供给方式,知识的形态、生产方式和传播路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教育正在经历从工具性的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需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文明时代的全新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

该如何推动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我们之前可能更多是关注课堂教学教和学的过程,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形成充分的共识。”陈丽说,因此她认为更应关注另三个新的着力点。

一是要加强各主体的协同。陈丽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3I”阶段,即教育教学从以人为中心向人机协同转型,具体包括集成化(Integrated)、智能化(Intelligent)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三个方向,教育的变革仅靠单一主体(仅在课堂指导老师怎么改变教和学)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这场变革需要宏观的国家政策、中观的学校管理机制、微观的课堂教学同时联动。

为什么各级各类的教学创新大赛的成果没有转化为常态化的课程?陈丽指出,这是因为单一环节、特别是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更上位的制度支撑——比如如何评价学生这样的机制的支撑,教师改革的成果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中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教师的改革积极性就很难可持续。

所以,陈丽认为,纵向要加强宏观、中观、微观改革的共同发力,横向要加强管理者、产业(技术方案的提供者)、一线教师、校长们协同发力。

“构建协同的生态体系、建立健全相对应的制度与机制,远比在一个环节着力更为重要。否则,仅靠单一主体在一个点上着力,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人工智能领域就会出现很多创新昙花一现、无法转化为常态化的情况。”陈丽强调。

二是在关注教和学的改革之外,还要关注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在陈丽看来,这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这类颠覆性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中重要的着力点。她指出,现在的教育供给方式,是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教育服务需求”的供给方式,属于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而进入数字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灵活的、优质的、个性化的终身学习。

陈丽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应对新的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方式要从供给驱动的标准化服务,向消费驱动的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服务转型。在关注教和学的改变的同时,要考虑教育怎么进行供给侧改革。

“因为传统学校课堂的教和学的改革不一定会自动带来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反过来,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才是推动教和学改革的重要的支撑。”陈丽解释,如果供给方式不改,老师课堂上的教和学很难变——因为一线教师的职能在课堂,然而有太多体制、机制都在制约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并非给教师一套先进设备就能实现技术课堂持续变革。

三是要关注技术伦理和标准的建设,筑牢教育科技发展的根基。陈丽表示,很多教育人很担心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问题,而解决这一担忧的关键就是,要聚焦技术伦理和标准的建设,尽可能避免算法偏见、数据泄露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原因在于,对教育来说,在这些问题上是不能有风险的。比如说教育试点,我们不能拿这一批孩子做试点,以影响他们发展为代价,去汲取经验来改进下一批孩子的培养。教育之所以慢,就是因为教育不能有风险,不能拿任何一个孩子随便做试点。

陈丽提醒,产业界一定要研究怎么规避技术伦理等问题。“我们要通过标准的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学界论证、产业实践、公众监督的多方协同机制,在数据安全性、算法透明性、教育公平性等关键领域形成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让技术的应用与伦理的规范同频共振。”陈丽说。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