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厉害了!我国科学家造出“打不死”的机器虫

2025-08-21 17:52:00     阅读量:0

它从 108 米高的标志塔顶急速坠落,重重砸向地面,可就在片刻之后,这个仅 2 厘米长、2 克重的小家伙竟重新起身,若无其事地蹦跶起来,像极了“打不死的小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为未来小型化、无线化、高性能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姜汉卿告诉记者:“在自然界,昆虫靠肌肉高效收缩爆发出惊人力量,但人类复刻这一奇迹却困难重重。传统机器人依赖‘笨重’的电机和复杂零件,根本无法塞进昆虫般小巧的身体。而曾被寄予厚望的‘人工肌肉’,又往往需要高压电或强磁场驱动,难以在户外自由施展。”

如何突破这一困境?

姜汉卿团队从昆虫肌肉的伸缩机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全新的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这个系统巧妙结合了磁力与弹性:利用弹性力和静磁吸力的平衡,来实现机器人类似肌肉收缩的运动。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奇妙、精巧的驱动系统,将其“塞进”了“小强”不到 2 厘米的小身板里。如今,只需不到 4 伏的低电压,线圈磁场便能让机器人像肌肉般高效收缩,爆发出高达 210 牛/千克的力量和 60% 的惊人形变,性能远超现有技术。

他透露,这具精密的“人工肌肉”更暗藏玄机,其弹性体能如拉满的弓般储存能量,形成独特的“双稳态”甚至“三稳态”,这意味着机器人完成动作后无需持续耗电就能保持状态。“举个例子,‘小强’能耗低,只有 56 毫瓦,跟小 LED 灯差不多。它背着一枚 8 毫米长,4 毫米厚,容量只有 20 毫安的小型板载电池时,可以持续工作一个小时。”

正是这项突破性技术,让一群“机器小强”被赋予多种运动模式,使其得以真正走出实验室,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大显身手。

——当它从高空坠向平地,抗摔打的本领立刻凸显价值。1.6 厘米长的蠕动机器人从 108 米高空自由落体后,竟能毫发无伤继续在尘土中匍匐前进。未来,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它可以被无人机投放落地,快速进入废墟深处,寻找被困人员位置并发出信号,成为生命搜救的“先锋”。

——当这个小家伙跃入水中,2 厘米长的游泳机器人瞬间化身灵巧的“机器鱼”,在自然水体中自主巡游超一小时。未来,可以派小巧灵活的它检测水下环境或监测污染。

——再看它在草丛间腾跃时,全球最小的自主跳跃软体机器人就此诞生,指尖大小的身躯在崎岖地形中连续起跳,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运动潜力。未来,它有望在复杂地形上感知环境、自主移动、躲进缝隙等。

“这些‘微型斗士’甚至能搭载传感器变身环境侦察兵,将运动、感知与极限抗冲击能力完美融合于方寸之间。”姜汉卿表示。

此时,他正在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未来这些“小强”将挑战两栖运动与 3D 跨障能力,成为人类执行一系列科学任务、探索极端环境的得力助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第一批抵达现场的“使者”,就是这些蹦蹦跳跳、从天而降的‘机器小强’们。”

来源:科普中国